镇雄这个村305户村民筹资18万余元!修建了这条“连心路”→
来源:微镇雄客户端
原标题:雨河镇:修的是路,聚的是心,通往的是乡村振兴
在雨河镇,有这样一条路——从龙井村新田组蜿蜒至黄坪村元田组,全长6200米,它不仅是一条通行的道路,更是一条通往群众心坎的“连心路”。
曾经,它只是一条三米宽的寻常村道。今年以来,随着车流激增、重车频行,这条小路“不堪重负”,路面破损、坑洼遍布,错车更是难上加难。一遇对向行车,必有一方“退避数十米”,方能成全通行。道路难、安全难、出行难——三“难”交织,催生了群众心中共同的呼声:自行筹资扩宽这6200米路!
于是,一条路的扩宽,牵动了一方人心。而路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路”的群众自治实践。
初心为炬,照亮前路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初心如磐的时代。面对群众的出行难题,雨河镇党员干部与片区议事会成员没有回避,更没有等待。从提议到动员,从解释到落实,他们脚步不停、初心不改。
黄坪村发达片区议事会成员逐户走访,耐心沟通,讲的是路,通的是心。面对不解与迟疑,他们不厌其烦,以真情换理解,以实事赢信任。短短一周时间,从议事到筹款再到动工,折射的是议事会为民服务的效率与温度。
众志成城,民力为基
“每一份集资,都是对家乡深沉的爱;每一次伸手,都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一纸倡议书,唤醒了六个村民组千余群众的共建意识。你筹几十,我捐几百,在外的游子线上转账,在家的乡亲投工投劳。305户村民,1008颗心,汇聚成18.26万元的扩路资金,差欠部分由政府“兜底”。
这不是简单的捐资,而是一场生动的“家园自建课”。群众出地、出力、出智,从筹资到施工,从监督到协调,全程参与、全程主导。雨河镇推行的“议事会下沉”机制,真正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而非“观众”。
同心同德,石榴籽紧
路要怎么修?钱要怎么花?质量要怎么管?面对这些问题,发达片区议事会与村民共商共议,制定详实方案,全程公开透明。村民黄训远自愿当起“民间监理”,其他群众也纷纷让地、出力、提建议。一条路的拓宽,折射的是一个区域的治理智慧与民心所向。
6200米的路,不再是简单的交通通道,而是一条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同心路”。老百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
雨河之风,可以燎原
从大坪村的“第一盏灯”,到黄坪村的“6200米路”,雨河镇的群众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他们不“等靠要”,而是“闯干创”;不依赖外力,而是激发内力。“群众筹+能人捐+政府补”——这不仅是一种筹资模式,更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文化自觉。
当时代把“乡村振兴”这张考卷摆在面前,雨河人民用行动作答: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在更多的“6200+”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智慧、力量与担当。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用双手筑路;他们或许平凡如尘,却聚沙成塔、点亮家乡。
这条路,还在延伸;这个故事,还在续写。而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人民,有这样的精神,雨河镇的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