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绊衣角”到“文明之村”,镇雄这个村变化太大了!
原标题:松林村:从“泥绊衣角”到“文明之村”的蝶变
《昭通日报》2025年11月18日第2版版面
曾经,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的村组道路皆是土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房前屋后杂物堆积,难觅整洁模样。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村组道路已全面硬化,整洁通畅,连通家家户户。以往杂乱的空间被整洁的院落和规范的垃圾收集点取代,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扎根
从“种粮糊口”到“多产增收”
“以前种玉米、土豆,除去成本剩不下几个钱,只能靠外出务工。”在昭通思农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辣椒加工厂务工的松林村村民龚成飞放下手中的活,算起了收入账,“现在不一样了,辣椒上市时,平均每天能挣100多元,家里种的辣椒还有人上门收购,不愁卖不出去。”今年是他跟着村集体种辣椒的第三个年头。如今,他家不仅翻新了厨房,还添置了电动三轮车。
时间倒回2021年,松林村还陷在“传统作物效益低”的困境中。村党总支书记安艳带领村“两委”成员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稳粮+兴特”的产业发展思路,引进本土企业昭通思农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辣椒加工厂,发展辣椒种植。起初,村民顾虑重重,念叨得最多的就是“辣椒卖不出去怎么办”。安艳以果断行动回应:请来农技专家手把手指导,承诺保底价收购打消销售顾虑,把优质辣椒苗免费发放到户。秋收时节,火红的辣椒映照着村民喜悦的脸庞。当企业按约上门收购,现金实实在在揣进大家兜里时,曾经的猜疑与担忧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好日子的十足底气和满满信心。
如今,全村辣椒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800亩扩大到2000亩,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200多户农户因此受益。此外,村里还按照“1+1+N”产业发展部署,引进根源生猪育肥场、种植方竹1316亩、发展天麻林下种植800亩,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在土地里“刨金”。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壮大。2021年成立的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承包工程、参股创办合作社等多种经营,实现年均收入25万元。集体有了收入,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安艳介绍,村集体通过入股,成功推动芒部集镇农贸市场的新建与改造,不仅显著提升市场环境与管理水平,还直接带动商户生意日益红火。曾经“办事没钱”的村子,如今有了为民服务的坚实底气。
民生兜底
从“怕返贫”到“稳得住”
“要不是村里帮衬,我家就真垮了。”说起2023年的意外,脱贫户吴道坤红了眼眶。在经历儿子早逝、自己突发脑梗的多重打击后,家里失去了收入来源。正当他蹲在院坝里发愁时,村“两委”的走访人员敲开了门。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为他妻子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内保洁,每月收入3000元。“不仅给了低保,还给我媳妇安排了工作,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吴道坤的经历,是松林村落实防返贫机制的一个缩影。
面对101户426名“三类对象”,松林村织起一张防返贫监测网。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实行网格化包片,配合“找政府”App线上申报,形成“群众申请、网格排查、部门预警”的三线联动机制。住房有隐患,便实施危房改造;饮水不方便,就新建12个蓄水池、铺设3000多米管道;看病怕花钱,便设专人协助缴医保、代办报销。72岁的张大爷说:“现在在村卫生室就能看病,医保也能报销,再也不用怕生病拖累孩子了。”
“村里围绕‘一收入四保障’,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8500元或有返贫风险的农户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增收、减支、补短板’的方式精准帮扶。”安艳介绍。目前,松林村的风险消除率保持在96%以上,对未消除风险的4户7人,则采取“产业就业增收、政策救助减支、补齐住房饮水短板”的组合措施。
乡风提质
从“脏乱差”到“文明村”
走进上下街村民小组,一幅文明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187户735人聚居的彝寨里,统一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与昔日“脏乱差”的旧貌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村民常年离不开雨鞋,出山要徒步十几公里山路再转乘客车,往返县城耗时长;多数人住着漏风漏雨的茅草房、土坯房,生活多有不便。如今,坚固明亮的新居彻底告别了旧居窘境,硬化路直通家家户户。村民到集镇只需十几分钟,抵达县城也不过半个小时,曾经的“出行难” 蜕变为如今的“便捷行”,彝寨的日子正朝着红火方向稳步迈进。
这四通八达的硬化路,连接的不仅是地域,也是文明生活的理念。自松林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推行了“积分制”和“红黑榜”制度,村民清扫庭院、参与道路维护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大米、酱油、簸箕等生活用品。这套办法让村民维护环境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如今走在村里,道路整洁,庭院中花草点缀。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拧开水龙头就是清水,晚上出门有路灯……这些点滴改变,汇聚成文明新风尚,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思想和习惯。村里每年都举办火把节,吸引数万名游客慕名而来;闲暇时分,当地妇女跳起广场舞,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孩童在一旁嬉戏……此外,村里还成立村民发展议事委员会,修订村规民约,开展普法宣传,促进移风易俗。“以前邻里吵架没地儿去,现在有地方调解,大家都和气多了。”村民李在祥说。上下街村民小组从昔日的“脏乱差”村落,蜕变为宜居宜业的“文明村”。
松林村上下街一角 李东旭 摄
松林村蝶变的5年,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5年,也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5年。从党建领航的“2232”工作法,到精准防返贫的“三线联动”;从产业融合的“三产并举”,到治理创新的“积分制管理”,每一个脚印都浸润着干部群众的汗水与智慧。“以前愁温饱,现在盼兴旺,有奔头的好日子都藏在细节里!”安艳望着眼前的景象,脸上满是笑意。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