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万人,9年无命案!镇雄这个乡镇怎么做到的?
来源:昭通新闻网
原标题:基层治理 | “五网”绘就团结图 警民同心筑平安——镇雄县中屯派出所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侧记
在镇雄县南端的滇黔交通咽喉上,有一个多民族融居的中屯镇。在这里,7.1万名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绘就了一幅绚烂的民族团结新画卷。然而,作为距离县城近、人员流动频繁的滇黔交通要道,复杂的社会治安曾是这幅画卷上一抹令人揪心的暗色。如何破题?中屯镇用多年的平安和谐与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给出了答案:警民同心,共绘平安。
党建引领,织密队伍保障网
中屯镇下辖7个村19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20多个民族,社会治安压力大。镇雄县公安局中屯派出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三会一课”、党员培训中,不断提升民警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成为全体民警共识。
“工作中,党员得冲在前面。”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屯派出所民警的行动原则。他们带着党的政策走进农家、学校、企业和工厂,和群众拉家常、聊心声。每一次走访,民警们都坚持讲好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普及实用的法律知识,把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这种“党建+民族团结”的工作方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如今,中屯镇的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各类案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矛盾纠纷大大减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加安心、更加踏实。
多元化解,织密和谐调处网
家中发生矛盾,人在外地干着急?在中屯镇,这已不再是困扰群众的难题。中屯派出所创新工作方法,构建起一张从“线上”到“线下”、从“村里”到“所里”的调处网,力争把纠纷化解在源头,让群众省心又省力。
针对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家人遇到纠纷难以解决的现实情况,中屯派出所通过组建调解微信群,把矛盾双方亲属、村里的“明白人”、村干部、老党员等邀请进群。由民警主持,大家在群里“评理”,化解矛盾纠纷。远在浙江务工的张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家里人和邻居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我本来都准备买车票回家了。没想到通过这个‘线上调解庭’,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因此省下了一大笔路费和误工费。”事后,她连连称赞:“调解效果比我自己回来处理还要好!”
如果通过微信群解决不了,便由村里的“议事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接手。这些成员都是村里的“活地图”和“和事佬”,熟悉村情民意、善用乡情道理化解心结,把大多数矛盾纠纷都化解在了村里。
一旦遇到复杂棘手的矛盾纠纷,中屯派出所里的“金盾”调解室便发挥关键作用。这里汇聚了民警、律师、法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他们从法、理、情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把利害关系讲透彻,时常让准备打官司的当事人最终选择握手言和,既化解了矛盾纠纷,又节约了司法资源。
通过这环环相扣的三张调处网,中屯派出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辖区的和谐与安宁。
多方助力,织密平安防控网
安全感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期盼。近年来,中屯派出所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域的“平安护民防控网”,让群众们真切感受到了“平安有保障、社会有秩序、生活有幸福”。
“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智慧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中屯镇将190个村民小组细分成2000个网格,以居住邻近、关系和睦的10户人家为一个单元,推选出一位“单元长”,建立“联防、联助、联调”三联机制。谁家遇到急事、难事,只要一个电话,左邻右舍立即齐响应。这种模式既让各族群众心贴得更近,也筑牢了群防群治基础。
在日常宣传中,民警积极倡导“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激发广大群众守护家园的热情。从护林员、保洁员、保安等群体中,选聘252名治安积极分子,组建28支“义警”队伍。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补充力量。无论是交通疏导、法治宣传,还是守护校园安全,他们的身影成了一道温暖而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依靠人防,科技赋能也为中屯镇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重点区域布设的290个联网监控、1套高空瞭望“鹰眼”和8套智能识别系统,与银行、学校等单位的4752个监控探头全面联网。这张科技防范网,显著提升了中屯派出所的预警和处置能力,辖区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
从“十户联动”的治理模式,到“义警”的群防群治,再到“千眼”的科技守护,最终都是为了万家安宁。这张越织越密的平安网,不仅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还实实在在地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多点突破,织密暖心服务网
群众在哪里,服务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中屯派出所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新路径,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精心编织了一张覆盖全镇、响应及时的暖心服务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以前办个业务得专门请假跑来跑去,现在手机上预约好,按照时间过来,很快就能办好,太省心了!”一名前来办理户籍业务的群众高兴地说。
这一变化得益于中屯派出所大力推行的“网上预约”服务。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村(居)民微信群等平台,将服务窗口“搬”到线上,群众再也不用长时间排队等待,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也成了发布安全提示、宣传法律知识、收集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除了便捷的线上服务,中屯派出所还格外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联合民政、妇联、教育等部门共同推出“三推三帮”关爱行动,为他们送去温暖。民警陈孝登正是“三推三帮”关爱行动中的典型代表。他多次上门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被老人们视为“亲儿子”;他帮助找回多名走失儿童,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警察爸爸”。一提到陈孝登,村民们都由衷称赞:“他就像自家亲人一样。”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警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多措并举,织密重点群体闭环网
如何有效帮扶特殊群体一直是基层治理中的一大难题。中屯派出所通过构建重点群体闭环网,创新推出“四个一”帮扶举措:依托公安监管医疗区破解在押人员看病难,借助松林湾学校破解违法青少年帮教难,利用关爱康复中心破解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监管难,设立阳光就业安置基地破解吸毒、前科人员安置难。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过去“无人管、管不住”的难题有了有效解决路径。
与此同时,中屯镇持续深化“六级帮扶”模式,通过推荐就业、提供公益性岗位、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融入社会。青山村的成某曾是一名吸毒人员,在中屯派出所民警的帮扶下成功戒毒并成为一名义务禁毒宣传员,其事迹被《人民公安报》《春城晚报》等媒体报道,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警民和谐一家人”的生动写照。
通过“五网融合”的系统治理,中屯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连续9年未发生命案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中屯派出所先后荣获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一级公安派出所”“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等称号;辖区的柳林村、齐心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屯派出所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多一份帮扶,就少一份隐患。这条为民之路,他们步履坚定,一往无前!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