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昭通印象”|爱岗敬业---殷燕龙:用生活破译乡村教育密码!
来源:学习强国
学习新思想
作者:莫娟 聂孝美
深秋的风裹挟着桂花香,轻轻拂过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黑树镇苏木小学的教室。黑板上,殷燕龙正用粉笔勾勒出一片金黄的稻田,又顺势添上几个弯腰割稻的孩子。
“今天我们画秋天,画你们眼里的村庄。”他轻声说道。
“老师,我捡的树叶像把小扇子,能把它画进去吗?”一个小男孩满眼期待地问道。殷燕龙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眼中的世界就是最美的画。”
殷燕龙俯身修改孩子们笔下的线条,指尖沾满粉笔的碎屑。窗外,农户屋檐下晾晒的谷粒正流淌着金色的光,与画纸上的稻田相映成趣,他忽然想起2018年秋天,自己背着行囊从曲靖市辗转6个小时才来到这里的情景。那天,他站在村口那条泥泞的小路上,望着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他的掌心里沁满了汗。那时的他,不知道自己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
最初的几个月,这种陌生感如影随形,转折发生在秋收时节。当他跟着孩子们下地干活,蹲在田埂上听他们兴致勃勃地说着家里的猪崽、地里的苞谷时,他忽然明白,不是孩子们不愿意亲近他,而是自己还没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作业本里的“革命”
殷燕龙刚入职就成为一个拥有82名学生班级的六年级语文老师。第一次布置作业,全班竟有40多个学生交空本子。他呆坐在办公室里,脑子一片空白。当晚,殷燕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清晨,殷燕龙走进教室后并没有批评那些不写作业的同学,而是举着一摞作业本问:“大家不写作业,是觉得作业太难,还是觉得没意思呀?”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小敏举手说道:“老师,我写字慢,而且写得不够好。”殷燕龙发现她的字写得很工整,便鼓励道:“不用追求速度,每天比前一天多写5个字就好。”说着,还把她的作业贴在班级“优秀作业墙”上。慢慢地,小敏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督促起其他同学。
听完孩子们的想法后,殷燕龙对作业进行“减量提质”改革,把原来的抄课文改成“摘抄一句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组建作业互助小组,让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帮助暂时没完成的,按时完成的小组能获得“班级小明星”称号。
乡村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乡村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殷燕龙深有感触地说。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殷燕龙的教育方式。专业学习视觉传达的他,把美术课变成孩子们的“发现之旅”,不再让孩子们临摹课本上的静物,取而代之的是自家菜园里的青菜、村头那棵歪脖子的老梨树。教《秋天的雨》时,他带着学生捡拾落叶,让孩子们摸一摸粗糙的纹路、闻一闻泥土的气息。“枫叶像爷爷的手掌,粗糙却很暖和”,这类鲜活的句子让他惊叹不已。他用彩笔绘制思维导图,把《西门豹治邺》变成有趣的破案故事,教室里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
殷燕龙最初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考个好成绩”,如今已转变为“让学生爱上学习,愿意主动探索”。小辉以前上课总是昏昏欲睡,殷燕龙起初只盯着他的成绩,不停地催促他写作业,可效果甚微。后来,殷燕龙发现小辉热衷于研究昆虫,便为他找来一本《昆虫记》,还让他在班上分享昆虫知识。渐渐地,他上课不再打瞌睡,甚至主动询问:“老师,能不能把昆虫知识写进作文里?”如今,小辉的作文时常被当作范文,这也让殷燕龙真切体会到:比起分数,帮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更为重要。
藏在规则里的爱
殷燕龙的课堂有三条铁律:“不准做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抄袭作业。”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殷燕龙坚持严格管束。“严不是目的,是想让孩子们明白,上课就要有上课的样子。”殷燕龙说。
下课后,他是孩子们的“大哥哥”——教他们折能飞得更远的纸飞机,还和他们比赛谁的飞机飞得远;看到学生玩沙包缺人,他总会笑着成为他们的“队友”;有学生感冒了,他会把自己的保温杯递给孩子并叮嘱道:“喝点热水,鼻子就通了。”
“上课看规则,下课看需求”,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教育的智慧。课堂上严厉是为了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课后关心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2022年的秋天,殷燕龙教过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特意来学校感谢他:“殷老师,谢谢您当初没放弃我。”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那一刻,殷燕龙的眼眶湿润了。
殷燕龙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连教案都写不顺的新手,他摸索出一套“生活化教学”法:让曾经上课睡觉的小辉,因为一本《昆虫记》爱上了写作文;帮“数学困难户”小瑞用自家菜地的收成学会了分数计算。如今,他有个更大的梦想,要带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山外的世界——看看城市的图书馆有多大,站台上飞驰而过的列车通往何方。他相信,只要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再远的路,孩子们也能走得出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