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种稻、喂鱼、酿酒......他用循环经济玩出“大名堂”
来源:@镇雄融媒(记者:碎金)
从深圳的流水线到浙江的家具厂,再到家乡的田间地头,刘震用八年时间,以循环经济为笔,在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书写出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乡村振兴篇章。
2006年,刘震从昭通农校毕业后,经学校介绍进入深圳富士康公司,从流水线工人做到管理员。2009年,他因爷爷病逝,辞工返乡。2011年初,为谋生计,他又远赴浙江,在玉环的一家家具厂当学徒,每天工作8小时仅挣60元。凭借肯吃苦、爱钻研的劲头,他很快掌握家具制作技术,2012年赶上工资上涨,月薪跃升至5000多元。
查看养殖鱼类的长势情况
在外漂泊11年,家乡的事情始终萦绕心头:土地荒芜、农产品滞销、家中四位老人无人照料。2017年底,恰逢国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东风,刘震毅然放弃外地的稳定工作,带着“盘活土地、带动乡邻”的想法回到家乡。
2018年,刘震成立镇雄县源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的循环经济蓝图正式落地。他没有走传统种养的老路,而是构建了“猪—沼—稻—鱼”的生态闭环:7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年出栏300余头生猪,产值40万元,猪粪通过沼气工程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50亩稻田用这些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还让产出的稻谷达到有机标准,年产稻谷3万斤,产值15万元,远销北上广;700平方米的鱼塘用天然水源养殖银雪鱼、花鲢鱼、草鱼等,年产鱼1万斤,产值15万元,鱼塘的塘泥清淤后又能反哺农田。每个环节变废为宝,既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又让农产品贴上生态健康的标签。
展示生产的有机米
依托家乡的生态优势,刘震还延伸出产业链,创办醉溪源酒业。酒厂占地十余亩,以合作社种植的高粱、玉米、稻谷为原料,遵循“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的古法工艺,年产纯粮原浆酒100多吨,酒糟用来喂猪喂鱼。赤水河的源头活水、云贵高原的冷凉气候,让酿出的酒清香纯正、余味爽净,成为当地一张特色产业名片。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刘震始终没忘记“带动乡亲”的初心。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合作社社员提供统一的种苗、技术指导和防疫等服务,还以保底价回收社员的农产品,彻底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顾虑。2024年,合作社的大米因互联网宣传供不应求,他直接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大米,还免费提供优质稻种,让更多人享受到循环经济的红利。至今,合作社已带动十多户农户增收,提供几十个长期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检查原料发酵
创业之余,刘震从不忘回馈社会。2021年疫情期间,他为封控的镇雄县新村小区捐赠一头大肥猪;2023年,他资助新场村失去父亲的八岁孤儿;2024年,他为大湾镇单亲家庭患病孩子捐款。三次公益行动,虽不算惊天动地,却尽显他的温情与担当。
从打工者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刘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让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未来,他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生猪、鱼类初级加工,打造“源溪”农产品品牌,探索农旅融合项目,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让更多人走进这片山水,感受循环经济的魅力。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