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奶奶有个宝贝,藏在枕头底下,用蓝印花布仔细包着。那不是金银首饰,而是一本厚厚的、纸张早已泛黄卷边的记账本。小学每次回老家,我总爱缠着她翻看,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简短的备注,像一串串密码,悄然打开了我眼中镇雄的岁月之门。<br/>泛黄的页,苦涩的痕:<br/>本子的前半截,字迹深重,仿佛要把生活的重量都刻进去。“借王家包谷面三斤,秋后还。” “盐巴一包,赊账。” “老二学费,卖鸡蛋凑得十五元八角。” 那时的镇雄,山高路远,闭塞得连生计都紧巴巴的。奶奶常说,买包盐都要翻山越岭去赶场,脚下的泥巴路能把新鞋“吃”掉。账本里记满了“借”与“赊”,也记下了乌蒙山深处那份沉甸甸的艰辛与邻里相濡以沫的暖意。那些数字,是勒紧裤腰带的证明,是山乡旧日困顿最真实的注脚。<br/>渐变的墨,萌动的芽:<br/>翻到中间,字迹轻快了些,墨色也新了。“卖竹笋得款六十八元。” 变化的苗头悄然生长。现在,路,像坚韧的藤蔓,终于爬上了陡峭的山坡,通到了家门口。奶奶不用再为买盐走断腿,小贩的吆喝声能直接钻进院坝。更让人欣喜的是,山里那些宝贝——竹笋、天麻、腊肉,不再烂在地里或贱卖,加工厂精心包装,顺着新修的路,运出了大山,换回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账本上,“卖”字渐渐多了,“借”字少了。奶奶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被这渐好的光景熨平了些许。<br/>簇新的纸,跃动的光:<br/>本子的最后几页,是簇新的白纸,字迹是表哥代笔的,还夹杂着些时髦词。“微信收腊肉款:1580元(镇雄李老板)。” “快递费支出:15元(寄浙江老二)。” 眼前的镇雄,早已不是账本前半截的模样。畅通的路网像大地的血脉,让深山与都市紧密相连。奶奶坐在家里,用儿子买的智能手机,就能看着镇雄微生活发布的视频,了解镇雄。<br/>合上这本沉甸甸的记账本,我仿佛触摸到了镇雄跳动的脉搏。它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奶奶枕头下这浓缩的岁月史诗——从苦涩的“借”与“赊”,到充满活力的“收”与“卖”,再到如今便捷的“微信收款”和“快递发货”。每一笔记录,都是时代刻在这片土地上的年轮;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山乡拔节生长的声响。<br/>
![]()
<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www.ynzx114.cn/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EMt" id="wcn_editor_css"/>
本帖最后由 user 于 2025-7-26 11:53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网络非法外之地,请文明交流,理性互动!
展开